欢迎来到海峡之声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快评>海峡快评 > 详情

台湾地区白色力量的正式崛起

来源:海峡之声 | 2024-06-11 08:19:10

编者按:今年初台湾地区选举后,台立法机构席位重新洗牌,民众党成为“关键少数”,牵动着岛内政治走向。本文通过分析民众价值取向变化和选举特征,解读民众党所代表的白色力量崛起引发岛内政坛变革的深远意义。

近期围绕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的议事攻防,民众党党团召集人黄国昌表现殊为亮人,屡屡占据舆论声量,其强悍作风与霸蛮个性,使人对立法机构“在野党团”向来“温良恭俭让”的印象为之一新;而其一力所推动 的“蓝白合”议程,亦让人对立法机构内就民进党当局的权力制衡与“在野”牵制给予些许信心。

显见的是,黄国昌作为民众党的得力战将,在立法机构内的纵横捭阖,使得民众党获得了与其席位数量不对称的声量与能量,也让以民众党为代表的白色力量,能够于“在野大联盟”中获得相当程度的存在感。

今年岛内选举的突出现象之一,便是以民众党为代表的白色力量在台湾政治舞台的崛起,不仅表征为柯文哲本人在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出乎意料的高票数,亦在该党于立法机构选举中成为关键少数的客观斩获,这已然为大陆方面所注意。

国台办在台湾地区选后记者会声明:“在选举中主张‘下架民进党’和政党轮替的两大‘在野党’应以岛内民意为依归,加强合作,对民进党形成有效监督、有力制衡,才不负民意期待。”而此后立法机构负责人选举的结果,同样也是民众党团实质支持了国民党团的提名,成为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后蓝营方面的一次小胜,巩固了民进党新当局面临的“双少数困境”。而台湾政治格局就短期看,将呈现蓝、绿、白三元结构的演进趋势。

有学者指出,不同于台湾地区曾经出现的第三党,也就是从两大党脱离或者与两大党之一理念相近的所谓“小蓝”或者“小绿”,民众党则相对独立,以白色力量自我定位,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第三势力,而党主席柯文哲在选后的讲话中似乎暗示四年后将卷土重来,则为2028年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政治组合埋下伏笔。

所谓民众党系以柯文哲为代表、主张中间路线、自我定位为“白色力量”的台湾新兴政治势力。而最早提出“白色力量”口号的政治人物,便是前任台北市长柯文哲,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务实;二、创新;三、摆脱蓝绿斗争;四、走出统“独”议题泥淖;五、跨越“蓝绿二选一”的模式。在台湾地区当下的政治结构与政治命题均是二元的情况下,民众党所代表的第三选项或第三道路如果能进一步成势,将引动台湾地区政治生态的深远变革。民众党的崛起并非偶然,至少有三个深远意义:

第一,它反映了台湾民众对蓝绿恶斗的厌倦,是民进党与国民党相对而言双双衰落的表征,也意味着民进党开始走下台湾地区政治的“神坛”。就民进党而言,比照上两次选举的胜利,这次选举是民进党第一次沦为“双少数”政府,仅仅依靠基本盘与“非绿”阵营分裂才得以当选。在2016年选举时,2014年“太阳花学运”余波仍在,会“换(洪秀)柱风波”,国民党选情从一开始就处于下风,几无胜率;至于2020年,蔡英文大肆炒作所谓“香港议题”和“抗中保台”,更是获得连任;而从2016到2020年民进党在台湾地区政坛的主导力,于此次选战后开始下行,险些为“蓝白合”进程“拉下马来”。正所谓“势一发则不可止”,民进党将逐步走下“神坛”是为预判之中。

另一方面,此次选举中作为蓝绿既有争议点的省籍、统“独”“国家认同”等议题,一并在此次选战中褪色,见证了台湾选举过程中就传统议题攻防之民粹政治现象的退行,台湾地区选民总体趋于理性、冷静、务实。而同蓝绿之争一并失焦化的,是民进党与国民党的双双相对衰落,台湾的民意在选后呈现深刻的分化重组,“告别蓝绿恶斗”开始浮上政治议程的主轴,旧的激进力量与激进议题将逐步从台湾政治生态中“去魅”。

第二,它反映了新生代台湾年轻民众的价值观的崛起,显示年轻的“小红书—代”具有独特的政治倾向特质,而不能化约为蓝绿阵营;也即意味着台湾年轻世代“天然独”局面的扭转。柯文哲为代表之民众党的支持者以台湾年轻一代与中间选民为拥趸,特别以年轻一代为代表,而其于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在缺乏选举与组织资源情况下的高得票数,某种程度意味着台湾年轻一代的人心思变,而具备全新之政治倾向特质,而这种与年轻世代的联结能否贯彻于未来并进一步变现,系白色力量可能发挥影响的最深远之处。

如大陆学者分析,此次台湾地区年轻世代不同于此前“太阳花世代”,对大陆的负面情绪并不高,对大陆的态度相对温和、理性、中道,其两岸态度具有可塑性,而Tiktok,“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对台湾新世代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因而冠以“小红书世代”。其中以理性温和的政治态度为主流,并非自然倾向于激进“台独”立场,而其普遍缺乏历史包袱而重务实理性,或许对统一大业推进饶有助益。民众党某种程度上与台湾年轻世代的连接,确保着这一世代同激进“台独”路线的整体切割。

第三,它反映了“卡里斯玛型权威”即“魅力型权威”现象仍然在台湾地区的选举政治中发挥效应,台湾地区未来的选举仍然充满变数,其中亦蕴含着无限机遇。台湾民众党在此次“二合一”选举中缺乏强有力的政党资源与选举桩脚,柯文哲本身就诸多关键议题亦是立场模糊、尽留余地。然而白色力量在此次选战中,尤其是地区领导人选举由柯文哲独立斩获愈360万票,于立法机构选举则由柯文哲背书凭借政党票拿下8席席位,显示出柯文哲本人的政治能量;与执拗保守的赖清德与老成乏味的侯友宜相比,柯文哲在声量制造与流量控制上能力颇强,显然较具魅力性,而这次选举的结果亦见证了“魅力型权威”仍然在台湾地区选举中发挥重要角色。同2019年高雄市长选举的“韩国瑜现象”,2024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柯文哲现象”,亦表明了台湾地区选举的魔幻性与难以预测性,民意易跟随“魅力型领袖”而随波逐流。此处亦蕴含着于中国大陆而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和平统一的台湾地区民意机遇,下一个“马英九现象”仍然值得期待。

对于民众党的挑战而言,其能够就长远而言,为台湾地区所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提供何种不一样的选项,系民众党长远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在两岸关系深受民进党“独派”力量干扰的当下,如何务实、理性、冷静地论述两岸路线,进一步排除台湾内部的激进势力与激进议题之干扰,进一步联结台湾地区年轻世代人心之温和、理性、中道,进一步发挥自认“务实、创新”的民众党党组织及其领导人之智慧、魅力与能力,考验着民众党的长远发展。(李林杰)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 梁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