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之声网专稿(记者景艳 刘超)今年是两岸开放交流三十年。回想三十年前,台湾海峡阴云密布,枕戈待旦,两岸同胞隔海相望,亲情难叙。一湾浅浅的海峡如同无法跨越的天堑,现如今,两岸全面直接的“三通”已经实现,每年900多万人次的人员往来、约1900亿美元的贸易额,让中国大陆成为了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顺差来源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交流已然形成莫之能御之势。回顾两岸关系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值得我们去纪念与反思的呢?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严峻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从一位台湾问题资深研究者的角度来谈谈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严峻先生认为,30年前,台湾当局开放两岸民间交流,在两岸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因为之后的两岸关系史堪称一部两岸交流史,从某种角度看,两岸交流成为了两岸关系的稳定器,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他指出,为打破两岸之间人为的隔绝,大陆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公益的观摩和经济交流。此后,绕道回大陆探亲的台胞,到大陆避风的台湾渔民逐渐增多。在大陆方面对台方针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而大陆方面也制定了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所以,开启两岸交流是在两岸各方共同努力下的结果。
值此两岸交流三十年,严峻先生认为,最值得纪念的是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这一共识创造了两岸求同存异的互动模式,这在两岸结构性政治难题一时还无法解开的过去、今天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满足了两岸交流的现实需要。他认为,我们今天纪念它,不仅要纪念它发挥的功效,更要纪念那个共识达成过程中展现的那种解放思想、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做法。
回顾30年两岸交流的历程,有高潮也有低谷,但两岸交流越来越密切、交流面越来越广却是一个总的趋势。做为一个研究台湾问题三十多年的学者专家,严峻表示,他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最初关注台湾当局的政策变化转向了不仅对当局政策和民情民意的双重关注。
严峻先生说,解读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涉台部分首先要结合时代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一是中国大陆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台政策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与要求;二是两岸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大陆手中。因此,他认为,尽管台湾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还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体现出了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外界曾经有人怀疑中共不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甚至不再提‘和平统一’以及‘九二共识’,但十九大报告消除了外界这些疑虑,这表明,大陆方面将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会动摇。”
“现阶段,两岸间有交集有分歧,交集就是两岸双方都希望两岸关系继续和平发展,分歧在于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民进党当局认为不要谈什么共同的政治基础 ,但大陆方面认为应该要有个基本的政治共识,即要承认两岸是一个国家。”严峻先生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表达了很大了善意和诚意,也给民进党留了一扇门,如果民进党当局继续回避无异于错失良机。“我们发现,民进党重新执政之后,尽管在法理台独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克制,但是,他们在岛内文宣、教育等方面‘去中国化’的力度比以前更大,这是在从根本上‘独化’台湾民众的社会意识,是相当危险的,也是不利于两岸之间的互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