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峡之声记者 鞠先鹤 黄伟华 江德能)在安海古镇,每到端午节,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手举采莲旗,抬着龙王头,载歌载舞,登门入室为人们送祝福。这就是安海别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嗦啰嗹”。在台湾鹿港等地,也有端午节抬龙王头踩街的习俗,据说就来自安海“嗦啰嗹”。
“嗦啰嗹”表演诙谐风趣。队伍最前面的是头戴斗笠、留着八字须、手撑着长杆幡旗的“旗手”,其后有锣鼓队及四人合抬的龙王头。队伍两旁,一边是“铺兵”,他肩挑着系有生猪脚、草鞋和装有雄黄酒的夜壶的竹杠,一边是男扮女装的花婆。整个队伍,一边似摇船般有节奏地前进,一边和着《采莲曲》,高唱《嗦啰嗹》歌谣。
如果户主在门口放鞭炮,就表示邀请“嗦啰嗹”队入户表演。这时,“旗手”当众喝了小铺兵夜壶里的雄黄酒,装疯卖傻如醉汉,猛冲入户主家中,表演唱采莲歌曲首联后退出。接着,花婆走着科步,口唱“采莲”歌谣,向户主赠送玉兰花,表示龙王爷给户主留下福禄吉祥,户主则回馈红包来表示感谢。随后花婆退出,户主放鞭炮,这叫送龙神。
“嗦啰嗹”民俗文化传承人颜昌瑞老先生介绍说,“嗦啰嗹”也叫“采莲”,因游行时唱的歌词中反复出现“嗦啰噠”而得名。“有专家研究说‘嗦啰嗹’是佛教的梵语,含消灾纳福之意,这也许是群众乐于称之的原因吧。”
历史上,中原时常战乱,部分居民移民福建,带来了“嗦啰嗹”等中原文化。最初“嗦啰嗹”在泉州多个乡镇都有盛行,但现今只有安海镇仍完整保留这一传统民俗。
“‘嗦啰嗹’表演是为了驱邪、祈福。” 颜昌瑞说,古时候,中原大地端午时节气候湿润,瘟疫、传染盛行。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王的诞辰,人们寄希望于龙王,希望能够吸走多余的水分。于是人们抬出龙神塑像,挨家挨户祈福消灾。
“嗦啰嗹”表演形式独特,用夜壶装酒、花婆男扮女装等细节格外引人注目。“其实装酒的夜壶是新的,但人们认为夜壶是脏的东西,用它来装酒,有一种以毒攻毒的概念。”颜昌瑞说,花婆男扮女装,是因为古时候女子一般不参与民俗活动表演,所以只能用男演员来代替。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希望“嗦啰嗹”队伍能第一个来自己家采“头莲”,据说获福最大。安海旅外侨胞更是难忘故乡“采莲”民俗。1988年,旅外安海侨胞筹资拍摄录像《故乡安海》时,再三嘱咐“端午节‘采莲’不能丢”。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泉州举办“世界民俗摄影研讨会”,原本计划仅演出15分钟的“嗦啰嗹”,因观赏民众喜爱,演出时间一再延长。
“我们这个‘嗦啰嗹’也传到台湾,那边不叫‘嗦啰嗹’,但也抬着龙王头踩街。”颜老回忆说,2000年端午节,自己曾去台湾鹿港,看到民众抬着龙王头踩街祈福,奏的曲和采莲曲类似。他说,“鹿港20%是安海迁过去的后代,文献中有记载,抬龙王游街是从安海传过去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颜昌瑞就全身心投入到“嗦啰嗹”的保护工作。从组建“嗦啰嗹”队伍,参加全国舞蹈调演赛,再到组建示范队等,为“嗦啰嗹”的传承默默付出。2008年6月8日,“嗦啰嗹”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